“肉嫩多汁的牛排,竟是‘胶水’粘起来的?”,近日,媒体有关牛排安全的报道再次引发了花了钱的人食品安全的关注。
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在节目中播出,市场中出售的牛排,其实是用碎牛肉和食品添加剂拼接而成,并在视频中进行了实验演示,利用卡拉胶、TG酶对碎肉块进行涂抹,并对涂抹过的肉进行困压、冷冻,最终形成完整的牛排。
该节目的播出,迅速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并有多家媒体进行了跟进报道。据厦门晚报报道,记者走访发现,超市中这类再制牛排比比皆是,且价格不一定比原切牛肉便宜,而网购更是拼接牛肉重灾区。
记者在淘宝网搜索,相关牛排产品信息让人眼花缭乱。不少购买者透露,由于很多商家并没有将产品配料表放在产品介绍中,等买回来才发现有卡拉胶一类的成分。
对于该节目报道,上海市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协会于16日向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发出声明,指出, 依照国家最新颁布的国标《GB2760-2014》附录A1规定的卡拉胶适合使用的范围八大类中没有肉制品这一类,但是国标还有附录表A2,指出卡拉胶可以在各类食品中按照生产要适量使用,因此能在肉里使用。
此外,我国对食品添加剂都是通过食品安全评估证明安全对人体健康无害才允许使用的,并严格规定了应用限制范围和剂量。卡拉胶是从麒麟菜、石花菜、鹿角菜等红藻类海草中提炼出来的亲水性胶体,具有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基本特性,在体内降解后能与血纤维蛋白形成可溶性的络合物,可被大肠细菌酵解成CO2、H2、沼气及甲酸、乙酸、丙酸等短链脂肪酸,成为益生菌的能量源,有益于人体的肠道健康。
该声明还指出,该节目报道影响了卡拉胶、TG酶甚至食品添加剂行业和食品制造业产业链的发展。
中国经济网记者发现,对于该事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钟凯在其微信公众号撰文表示,预制调理肉是以畜禽肉为主要的组成原材料,绞碎或切块后添加调味料等辅料,再经过滚揉、搅拌等工序处理。新闻报道中的重组牛排主要是这两种技术的结合,在餐饮行业此现状也比较普遍,尤其是快餐业。
而随着家庭烹饪方式的改变,调理肉也越发受欢迎,比如超市卖的骨肉相连、羊肉串等都属于调理肉制品,通常只需要很简单的煎炸或烤制就可以食用。
钟凯还表示,新闻媒体报道中提到的谷氨酰胺转氨酶(TG)是目前食品工业界应用的最广的酶制剂之一,在肉制品、水产品、面制品、食品包材等领域应用极为广泛。因为其在动植物体内广泛存在,且本身就应该被消化的蛋白质,因此安全性很好。而卡拉胶则是一种来自海藻的食品添加剂,也是可溶性膳食纤维,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并具有相当高的安全性。
钟凯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添加剂的应用限制范围是指向最终产品,而非生鲜原料,调理肉不能用卡拉胶等食品添加剂是误解。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的主要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从中长期看,股市依然向好,但在股价快速上涨的背景下,短期要关注业绩增长能否和股价相匹配。
近期南船对旗下上市公司重组方案的调整,无疑引发了市场对此次南船业务整合的猜测。
“新三板+H”模式落地为长期资金市场对外开放揭开新篇章,为提升新三板市场管理上的水准和能力带来机遇。
港交所与股转的合作可参考沪港通、深港通的模式,预计今年6月7月将出现首批合资格三板企业上市。
现在企业拟IPO热情下降了很多,大部分企业对于是否要冲层保层保持着顺其自然的态度。
A股和新三板作为多层次长期资金市场核心组成部分,并购重组慢慢的变成为上下互通、有机联系的重要纽带。